二十三至二十四日 和誰過不去

10.23~24《農九月‧十八至十九》

【靜思小語】對人要包容,對事要發心;人與人過不去,更辛苦的是與自己過不去。

走入慈濟的好處

十月二十三日,與臺中大里慈濟人談話,上人教師兄師姊珍惜法親,若有意見不同時,彼此開誠布公,說開了以後,心平氣和,繼續在菩薩道上相互扶持並精進,這就是善友;與諸上善人共聚,就是大家走入慈濟的好處。心有煩惱,要找善友透透心聲,不要讓煩惱鬱積在心裏。

「如果煩惱鬱積在心,變成無明累積,心結一直沒有消除,就變成怨;怨如果無路可解,會變作恨;恨如果沒有人輔導,會變成仇。怨恨仇連接,會深入八識田中,生生世世帶來帶去,總是被無明煩惱糾纏,又再產生更多煩惱、製造更多業力。」

「過去不好的因緣,讓我們的心怨恨,現在進到這個諸上善人的團體,就要趕快把怨、恨、仇的種子撥除,不留煩惱,留下善的種子;要把握時間為自己儲蓄善因福種,在人間結無量善緣。」上人說,常教大家要仰頭向天求懺悔,低頭對地說感恩;看著天空如此遼闊,為什麼要把心門關得那麼緊,何不把心打開,進入無邊法界?

「如果沒有走入慈濟,他要貪、我要利,惡因緣會不斷糾纏;現在走入慈濟,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,要學會放寬心,把師父說的話聽入心,彼此用法相互勉勵、開解心結。如果大家都能這樣,就是彼此生命中的貴人。」

上人說,大里的道場很溫馨,溫馨的道場是由人創造的,要感恩大家把握好因緣,合和互協成就人間菩薩道場,樸素中有莊嚴,莊嚴中有生機,讓法親在這樣的環境裏成長慧命。「學會開闊心胸、彼此包容、付出大愛。要開闊心量,直到心包太虛;看待身邊的每一位都像一尊尊菩薩,就能尊重以對,讓每一位來到慈濟道場的人感受到慈濟大家庭的溫馨,也樂於投入,就能讓大里成為真善美的菩薩淨土。」

感恩有福有好緣

十月二十四日,上人與常住座談,聆聽常住師父與清修士分享生活感觸與修行心得後,對眾開示:「看看天下,有多少人因為受盡了人禍的壓迫,不得不攜家帶眷出逃,看了很不捨。慈濟慈善面向這麼多國家,可以看到多少貧窮苦難人,但也看到許多心靈富有的人。例如非洲本土志工家境貧寒,為了去幫助一位無親無戚的殘疾人,回家掏米缸,把僅剩的米集中起來,去熬一碗稀飯餵殘疾人吃。看到這件事,我會覺得,與他們相比,我怎麼這麼好命?我轉述給大家聽,是提出己心的感觸與大家分享,你們聽了有沒有感觸?」

上人說,其實在臺灣,就可以看到各種人生苦相。「聽到慈濟人述說訪視關懷案家的故事,我會很感恩自己有福,對生活很滿足;而且我每天看著全球地圖,感覺到人很渺小,臺灣也是一個很微小的島。然而慈濟從臺灣起步,從無到有,到現在能在全球地圖上標示一百多個慈濟標誌,看到慈濟大愛關懷到世界上的哪一個國家地區,讓我覺得幸好有慈濟,可以有因緣在苦難之地『翻轉人生』,讓多少苦難、迷茫的人生,因為接觸了慈濟而翻轉過來。」

「我也佩服自己,這麼多年來,我的觀念、行為沒有偏差,而且有好緣,有這麼多慈濟人願意會合起來做慈濟事。事如果沒有人做,就無法完成;沒有最初的這個人,就沒有慈濟這個名稱。要有感恩心,人如果缺了感恩,就沒有人的情,遑論覺有情。」

「每次看到有些國家的人這麼苦,我們卻救不到,一方面很無奈,另一方面覺得自己很有福,有這麼好的因緣生活在這個空間裏,有這麼好的因緣可以選擇宗教信仰,而且選擇的是佛教,又很難得可以拜導師為師。拜師當時,戒場即將關閉,時間緊迫,師父只叮嚀我『為佛教,為眾生』這六個字,出家就要為天下事。從此,我時時腦海記著、心所念的,就是為佛教、為眾生。」

「出家乃是大丈夫事,我們是和合眾,要學會與眾合群、要和眾。而且度化眾生的理念一定要不斷延續,不然會斷佛慧根。」上人表示,靜思道場自食其力的農禪生活,不只保護修行道場的清淨,也可以藉此帶著慈濟志工體會「挑柴運水無不是禪」,心淨則國土淨。

佛教的修行不是獨善其身,真正要修除無明習氣,就要在人群中,與人互動時察覺自己的起心動念,不斷地修正言行,對人要包容、對事要發心,不斷地訓練自己開闊心胸,直到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。

「不要一天到晚人與人過不去,更辛苦的是與自己過不去。太過保護自己,就很容易與人計較,人與人的『氣』不相通,要一起做事就會很辛苦;我們的言行態度讓人樂於親近,和我們做事做得很歡喜,就會很有『人氣』。在同一個環境,面對不同人有不同感受,那就是因為『修養』不同。」

上人談到舉凡決定建醫院、蓋學校,在臺灣發生重大災難後承擔中長期慈善援建重任,甚至主動承擔「減災希望工程」,都不是先準備好一筆資金才決定要做事,所憑藉的只是一分「信己無私,信人有愛」的信心,果然都沒有讓自己失望。「一句話說『入我門不貧,出我門不富』,入了佛門,所做的一切真的都是為佛教、為眾生,就不會缺乏做事的資源;我們同心共做,為天下眾生付出,大家心中富有愛,也富有法,若沒有法,絕對無法付出愛,不會願意為眾生做事。」

上人哽咽談到幾位已經往生的出家、在家弟子,相信他們很快就會「再來」人間,將來還是大護法,而且先替自己開道、鋪路,等自己將來再接著走這條道路,繼續往前開道、鋪路,這分緣是生生世世的法緣。

「全球人口近八十億,真正能接觸佛法的有多少人?接觸了佛法且能力行菩薩道又有多少人?雖然我們出家修行,也是在菩薩道上培養菩薩,你們若發心帶動在家居士,就是發菩薩心培養人間菩薩,功德無量!」

「要帶動居士,我們就要做出典範,要時時提醒自己:我們是菩薩、覺有情人,雖然還在凡夫地,但是要起覺悟、勤修行,成為覺悟有情的人。修行是要對自己負責任,心要調整好,否則一失人身,萬劫難再,所以要對我們自己的身體說感恩,端正行為,培養好品德,足以作為別人的典範,這樣修行就成功了。」

心甘情願無遺憾

上人說,慈濟志業是許多在家居士護持下成就的,與眾生的善緣是過去生就結下,今生相遇,彼此歡喜,也要相互感恩,把這分善緣延續、累積下去,將來要再為人間做事,就又有許多好緣來成就。「我也很感恩你們,將精舍這個家凝聚得很好,也讓在家居士看到你們的和合而起歡喜心,對三寶起尊重心,這也是功德無量。」

「我做每一件事,都是以感恩、珍惜的心,善用父母所生的身體,為父母做功德;也感恩大地眾生來成就我,讓我有充足的糧食維護生命健康。每天生活所用的一切,都是來自許多人的辛苦勞動付出,所以粒米滴油都要感恩,也要用感恩心回饋大眾。」

「還要感恩有這樣的因緣,有福出家、接受佛法,還能在這個道場修行,讓我們保持清淨的心與身。我們出離小家庭,不被私情俗愛折磨,只要守好一念心,『守志奉道,其道甚大』;不是『博聞愛道』,只是要爭取每一項都懂,很表面的理解,沒有真正透徹,『道必難會』。」上人表示自己只是把握「為佛教,為眾生」這六個字,此生做不盡,也受用不盡。所以現在盤點此生,對自己感到很安心,沒有什麼遺憾,這條路是心甘情願走過來。

上人說,出家師父與清修士都是靜思精舍這個大家庭的家人,要相互照顧。有的人在外做志業,到國際間去付出;有的人內守家業,讓在家人了解佛法道場叢林修行,以及靜思道場「自力耕生」的生活。無論在外、在內,都要把握因緣付出,做事做得快樂、歡喜,與天下眾生結好緣。不要輕視自己所做的事微不足道,善因福緣也是點點滴滴累積而來的。

「人生很無常,我們要有無常觀,把握時間積德造福;有德才會有智慧,造福來生來世,不失人身還能利益人群。心中有煩惱,必須自我去除,要照顧好一念心。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』,繼續向好的典範學習,若看到別人有缺點,要知道大家都還是凡夫,同樣也要尊重,敬重人的人會永遠被尊重,自愛愛人的人也會被人敬愛。」上人殷殷期勉大家在修行道路上「覺己利他」,用心精進!